主页 > 建设 >

2016乡村纪事:我们这一年里生活越来越体面

发布日期:2017-01-16 08:27|中安在线|中国乡镇网

春节临近,辞旧迎新又一年。回首这一年,农村有什么新变化,农民有些什么心里话?记者走近种粮大户、贫困户、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种粮大户:“掌握了新技术,我有了新目标”

  冯再雷 范克龙

  “你看,这个菌菇棒子,现在是从这一头长,收过之后,把这头的密封口划开,菌菇就会从另一头长出来! ”1月12日,在定远县永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秀珍菇大棚里,负责人陈彪告诉记者。

  永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共流转土地5200亩,主要种植粮食、经济作物。 “去年我响应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在半面店村兴建11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目前已产秀珍菇2500公斤,销售收入2.5万元,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 ”陈彪说。

  陈彪介绍,2016年午季,小麦因赤霉病导致价格大幅度降低,严重挫伤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八九月份持续高温干旱,到10月和11月又遇连续阴雨天气,导致1100亩水稻倒伏,影响了水稻的收割和储存。陈彪坦言,他的合作社是粮食种植、收储、加工一条龙,虽然出现了恶劣天气,但是粮食有机械收,收上来可以及时烘干和储存,所以影响并不大,不过对于其他种植大户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看这个捕虫器,就像黄鳝笼子,虫子飞进去就爬不出来了,经常一倒就是一瓶。 ”陈彪指着一个灭虫器向记者介绍,他流转的田块去年参与了省农科院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灭虫灯、引诱剂使用之后,帮助我节省了很大一笔农药的支出,其实就是直接增加了我的收入。通过试验示范,我学习了不少农技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要求。我的发展思路由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生态环保转变。 ”陈彪兴致勃勃地说,“掌握了新技术,我有了新目标。 ” “今年,我有两个想法。第一,准备向农户下5000亩的订单,免费向他们提供种子和化肥,让他们种植香稻。 ”陈彪解释说,香稻口感好,卖价高,现在人们生活品质提高了,普通的稻米卖不上价了。 “第二,我准备投资600余万元,建一个菌菇生产基地,让周边的百姓都来发展菌菇生产,同时建设一个冷库并上一套专门的烘干设备,用于菌菇的保鲜和烘干。这样就解决了菌菇大量上市的时候不易保存的难题。 ”

  脱贫户:“脱贫了,我要加快奔小康”

  夏海军 罗妍雪

  1月12日,霍山县下符桥镇庙岗集村脱贫户代修贤家,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几十人围在一起,今天是代家杀年猪的日子。“除了政府给我养殖、住房补贴的钱,我今年自己靠双手挣了2万块钱!”拿到脱贫光荣证的代修贤笑着说,“脱贫了,我要加快奔小康。 ”

  51岁的代修贤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正在读书的一双儿女,身旁还有体弱多病的妻子,全家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肩上。“我要是倒下了怎么办?家里要房没房,要地没地。”住在老屋子里的代修贤,以前总是这样叨咕着。他家的旧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可谓“风雨飘摇”,屋上的瓦缺了大半,只能靠铁皮遮着,整座屋子只靠墙角的一根粗木棍支撑。

  精准扶贫实施以后,当地扶贫干部了解他家情况后,决定当一回“红娘”,将庙岗集村的贫困户与公司牵线,让企业获利、贫困户增收。

  代修贤联系上了他的第一个“搭档”——霍山科氏丛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养殖黑毛猪。“公司给了我6头猪苗,还为猪买了意外保险,若是猪出栏就扣除苗钱高价回购,若是死了就由保险公司赔偿,我自己不用掏钱。”代修贤说,他开始养起了无风险、高利润、有销路的“放心猪”,同时根据扶贫政策,县里还在猪通过验收后,补贴了他每头500元的“辛苦费”。 养猪是增收脱贫项目之一,尝到“甜头”的代修贤又想起了利用门口的山塘养鱼和虾,可扶贫资金和养猪的钱年底才发,如何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正在此时,第二个“伙伴”——帮扶单位县农资局负责人来到他的家中,给他送来了免费的鱼苗和虾苗。为了让饲养更加顺利,县农资局专门开展了长达3个月、7个阶段的培训课。 “现在养成的鱼,公司都抢着要,因为我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大家都知道我养的鱼是纯天然、科技化的。 ”谈起养鱼,现在的代修贤是个行家。

  大学生村官:“乡村美了,将来会更美”

  丰静

  1月11日,记者走进固镇县仲兴乡耿武村。临近村部,只见连片绿油油的麦田里,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直通村里。马路两旁一排排两层小楼鳞次栉比,整齐排列。

  村里中心小学、幼儿园、污水处理厂、新的村卫生室一应俱全,基础设施条件快赶上一个小城镇了。这两天,耿武村里还要安装一台银行取款机,村民不用出村就能自己交水费、电费、电话费了。看着自己亲自参与建设的耿武村新貌,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孙弘扬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我们村720余户村民全部住进小洋楼,立足本村资源,美丽乡村能更美。 ”

  4年前,孙弘扬还是一名刚刚走出警校的大学生。这位城里长大的90后小伙儿第一次体验农村生活。初到耿武村,孙弘扬正赶上村子被列为我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要对“空心村”进行土地复垦,村民进行集中拆迁安置。孙弘扬还没来得及慢慢适应,便跟随工作组,进村入户搞拆迁,做工作。 1年下来,原本白净的小伙子变得黝黑,新买的电瓶车被摔得“遍体鳞伤”,孙弘扬更学会了跟“乡里人”说“乡里话”。

  村容变美,道路通达,人心思富。耿武村不到3000人,耕地8500多亩,不少村民买起了大型拖拉机下地干活。及时掌握政策信息的孙弘扬,带头创办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有大型机械的农户入社,不到1年时间,合作社已有大型拖拉机18台、各类联合收割机12台,各类喷灌、抗旱、植保机具12台,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

  为方便信息传播,孙弘扬和5名大学生村官共同创办了“微服仲兴”微信公众号,发布村级事务、惠农政策、文化常识、致富信息等,利用网络连接乡里乡亲,服务农村干群和返乡创业人群。“我回乡创业第一年就遭遇暴雨,导致大棚被淹,2000斤蝗虫滞销,通过‘微服仲兴’平台,是乡里乡亲帮我渡过了难关。 ”返乡开办蝗虫养殖场的孟亮亮说。 伴随着耿武村的发展,孙弘扬也摆脱了当初的稚气,2015年,孙弘扬被选聘为耿武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去年又当选为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

  农村电商:“电商好,山里东西成了宝”

  鲍亮亮

  宿松县隘口乡花学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大别山南麓,这里的大别山花学土鸡,在刚刚结束的阿里年货节“寻味中国——土货进城”淘宝汇吃活动中,3天时间就售出2万多只。而这一骄人战绩的幕后推手就是当地的养鸡大户朱奇山。

  腊月时节,朱奇山正忙着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打包发货,在他的养殖场里,放养的2万只土鸡,有的立在枝头休息、有的自在觅食、有的追逐打闹……“山里空气清新,这些土鸡饿了就在山间地头寻觅昆虫、野菜,渴了就喝上几口山泉水,既不会接触到化肥农药,也不会被饲料催肥,纯天然、绿色的食材,自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朱奇山告诉记者。

  2014年朱奇山在老家宿松县自建养殖示范基地、加工厂,并开了“大别山原生态庄园”的网店。 “线上按需定制、商品量产、冷链运输,线下与当地大合作社、规模养殖户及20多个贫困户进行合作,规范养殖,从源头保障食材安全。 ”

  “电商好,山里产品成了宝。”朱奇山告诉记者,以前顾客只局限于附近十里八乡,现在通过电子商务产品卖到全球。“个性化消费是主流,去年仅商品包装就换了3次,1头猪被细分成40个部位进行销售,土鸡被精细分类成16种产品。”他说,要想留住顾客,光有好产品还不行,还得有好服务,现在店铺老客留存率近40%,复购最多的每年有20次,商品覆盖全国230多个城市。

  “2016年全年,店铺线上线下收入近2400万元,较2015年增长近6倍。店铺经营好了,村里的乡亲们也得到了实惠,去年与我们合作的养殖户年人均收入平均提升2倍,带动大合作社、养殖场等就业近350人,帮助2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朱奇山说。 “今年我想买辆冷链车,把大别山天然的蔬菜生鲜做起来,农户卖菜要从山上挑下来,每人1担挑100斤萝卜下山,1斤萝卜销售价格只有0.7元,1天也就几十元收入,我以后可以开车直接去山上田头收菜,1斤萝卜0.9元,农民也不用辛苦挑担下山了。 ”谈起今年的规划,朱奇山这样说。

  养牛大户:“现代化了,养殖更有干头”

  楚治涛 武长鹏

  临近年关,安徽润升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进异常繁忙,引进的设备进入安装攻坚阶段,直接关系到年后企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金量,从而带来新的增长点。

  马进养牛,时间很短,但进入角色很快。 2012年初,有着10余年房地产从业经历的马进,突然退出熟悉的行业,回到老家利辛县,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家境殷实的他搞起了二次创业——养牛,这令周边人大跌眼镜。

  对马进来说,养牛并不是一时冲动,利辛县及周边地区,曾是养牛的黄金区域,水文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养牛。而直接推动马进养牛的,是幼时的牛肉情节。 “儿时的牛肉多香,现在很难吃到那个味道了。 ”马进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牛肉的品质却跟不上,还时有注水牛肉甚至病死牛肉混入市场,这些原因,让马进刚踏入养牛行业,就将产品定位为中高端市场,做放心肉。

  建设标准化牛棚,到东北选牛种,配饲料,二次创业,马进激情不减。他不仅在挑选牛种上有一套,还通过观察与实验,对传统秸秆类饲料进行改良,研发出新的饲料配方,在牛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饲料中材料的配比,提升出肉率。

  “现代化了,养殖更有干头。 ”如今,马进的牛棚正从农业饲养向流水线屠宰过度,要求拥有工业化的设备与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为此,老马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高级兽医师、高级畜牧师、会计师,组建了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又与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合作,向熟食深加工、休闲食品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如今,马进的“牛棚”已发展成16栋标准化牛舍,存栏基础母牛1800头,育肥牛2000头,每年出栏2500多头。在不到4年时间里,马进从一个外行,变成当地知名的养殖大户,把一个初创企业,做成“新三板”上市企业。

  创业者:“家乡有平台,我为啥不回来”

  安耀武

  每天早上6时,颍上县耿棚镇郭吴村君喜悦良种猪繁育场的17栋现代化猪舍内都会响起音乐声,在舒缓的背景音乐声中,种猪和仔猪开始“早餐”。

  这个现代化养猪场饲养的猪种主要是美系长白和大约克以及部分地方黑猪,场长名叫吴辉,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前在上海经营一家物流公司,2014年返乡创业。 “去年1年赚了100多万元,返乡创业我回来对了! ”

  2014年春节,吴辉一家人回老家过年。汽车一下高速,吴辉就看到了“接您回家”的大幅广告,“创业有平台,就业给岗位”的标语,一下子吸引了他。

  “家乡有平台,我为啥不回来? ”吴辉心中一直有个想法:挣到钱了,回家乡创业!

  看到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了解到家乡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后,吴辉决定回家乡办养猪厂。

  在进行了生猪市场调研后,吴辉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租地建猪舍。他为养猪投入了很多:卖掉了物流公司的5辆货车,还将在上海的房子也卖了。

  与当年低矮的猪舍相比,如今吴辉的整个养殖场区建设采用现代养殖业的布局格式,猪舍均按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流程设计,配备了保温、降温、雾化消毒、自动供料、母猪群养、网络监控系统等设备,全场存栏的生猪均在音乐和健身中成长。

  “1头30斤的仔猪毛利润有500元。 ”吴辉说,今年行情依然不错,他准备再建5栋养黑猪的猪舍。目前,养殖场正在与上海、广州等多家超市联系,让优质的猪肉打入上海、广州等市场。 如今,吴辉已被推选为阜阳市生猪养殖协会副会长,说到返乡创业,他高兴地说:“现在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很重视,开出各种优惠政策,返乡创业正当时! ”

  生活越来越体面

  田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口袋鼓不鼓、日子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全局。

  固镇县仲兴乡耿武村大学生村官孙弘扬等人2016年创办了“微服仲兴”微信公众号,发布村级事务、惠农政策等,利用网络连接乡里乡亲,服务农村干群和返乡创业人群;利辛县养牛大户马进在4年不到的时间里,从一个外行,变成当地知名的养殖大户,把一个初创企业,做成“新三板”上市企业;宿松县养鸡大户朱奇山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土鸡,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帮助200多户贫困户脱贫……农村居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人欣喜。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1元,增加723.8元,增长8.8%,增幅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农村新变化不断,农民的生活越来越体面,得益于政府惠民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也与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有关。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鼓励有能力的在外务工者返乡创业,加快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新业态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种种利好之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这也契合了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新体系,补齐短板,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新的一年里,农民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新期待:生活环境会不会更优美?收入能不能再增加?面对这些热切的期待,我省多措并举:创新强农,推进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协调惠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协调发展;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补齐生态建设和质量安全短板;开放助农,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共享富农,将农业产业化打造成农民增收主渠道,让农民群众共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舒心、更体面。 新年新气象。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7年,我们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陈雪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