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25 10:30|发布:中乡网|
濛溪河遗址群
●填补“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空白
●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世界唯一发现丰富植物的遗址
●国际罕见同时发现石器和动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
●确认了一系列国内甚至国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证据
他们的工具
专注硅质岩小型工具的制作与应用,与当地广泛分布的大型砾石工业面貌截然不同
广泛使用当地的硅化木作为工具,也体现了远古人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能力
遗址发现了较多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国际罕见的对早期木质材料利用的实证
他们吃什么
熊、剑齿象、中国犀、水鹿、水牛、麂、猕猴、豪猪、貘、中华鳖、蛇、鲶鱼、麻雀、葡萄、乌蔹莓、核桃、橡果等
还有其他大量人类可食用、使用的植物类型,如花椒、接骨草等
我是谁?从哪里来?这是人类非常希望得到答案的终极之问。伴随着遗传学等科学研究,人类起源有了人类多次走出非洲的学说,甚至认为在距今10万至5万年的现代人演化扩散的关键时间节点,东亚地区存在“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然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新成果,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认知。
4月24日,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处旧石器时代“百科全书”式的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世界唯一发现丰富植物的遗址,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发现石器和动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也是确认了一系列国内甚至国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证据的遗址,填补了所谓“瓶颈期”的缺环,表明了中国南方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发展在本地区的源远流长,为现代人特别是东亚现代人的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性新材料。
看植物遗存 发现了全世界人类遗址中最早的接骨草、核桃和花椒
2021年9月,资阳濛溪河遗址因洪水冲出动物化石等遗物被意外发现。因为处于饱水环境,遗址极为罕见地保存了一个距今约8万至6万年间比较完整的远古社会,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何以为食”“何以为生”提供了珍贵材料。
“濛溪河遗址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植物遗存,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世界唯一发现丰富植物的遗址。”濛溪河遗址项目负责人郑喆轩介绍,考古人员在工作时采集了近2万份、20多万升土样。“目前仅挑选了600多份浮选样本,便从中发现了6万多颗植物种子和果实,鉴定出来的已有壳斗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37科53属,包括树木、果实、种子、孢粉等,极为丰富地保留了大量植物信息。”
这些植物遗存,不仅对人们了解8万至6万年前濛溪河遗址一带分布的植物种类,也为了解远古人类对植物的深刻认识和广谱化利用提供了证据。
郑喆轩介绍,遗址发现了全世界人类遗址中最早出现的药用植物接骨草,可能意味着当时的远古人类已开始了对草药的利用。“濛溪河遗址发现的接骨草十分富集,或许意味着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对植物的广泛探索和利用就已经开始。”
濛溪河遗址还发现了全世界人类遗址中最早的核桃,证明了核桃早在数万年前就已在本土生长,纠正了史料记载核桃仅来自中亚的错误。去年年底,遗址还发现了目前全世界最早的花椒,让今天喜爱麻辣的四川人得以合理想象远古人类处理食物时已开始放“调料”。
遗址还发现了橡果、核桃、葡萄、乌蔹莓等人类可食用的植物种子、果实和根茎。根据其分布状态,其中的一部分极可能是人有意识带到遗址,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有意识且有能力从自然界摄取更多的资源。郑喆轩介绍,学术界此前大多认为人类对植物的广谱利用出现在一两万年前,“濛溪河遗址大量植物的发现,将极大改写史前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历史。”
看动物遗存 当时的人类已有相对丰富的“食谱”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也相当丰富,迄今出土的动物化石中发现了象、犀牛、熊、牛、鹿、猕猴、鱼、龟、蛇、鸟、豪猪、竹鼠等至少30多个种类,覆盖大中小、水陆空、食肉食草类等几乎所有类别的动物,其中很多动物骨骼有烧灼以及切砍的痕迹,显示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深刻认识和广谱化的狩猎能力。
在动物骨骼中,不乏熊、虎这类猛兽。它们是自然死亡后幸运保留了骨骼,还是濛溪河先民的“盘中餐”呢?遗址现场留下了线索。郑喆轩介绍,熊趾骨上发现了清晰的切割痕迹,应该是人类所为。这也令濛溪河遗址成为国内最早发现猛兽被人类明确利用的遗址。在遗址发现的火塘遗迹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烧过的剑齿象下颌骨,可能是猎杀之后将近烤熟后才开始享用。对猛兽的猎杀,需要对自然资源的深切认识、高超的狩猎能力和团队协作,“濛溪河遗址的发现,很可能证明当时的人类已掌握这些技能。”郑喆轩表示。
除了大型动物骨骼,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东亚最早的成规模的鱼、鳖等水生动物遗存。郑喆轩介绍,人类对水生动物的利用一般认为晚到一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但濛溪河遗址的发现将这一时间提前到了8万至6万年前。丰富的动物以及橡果、核桃、葡萄、莓果等植物,揭示出当时的人类已有相对丰富的“食谱”。
看行为痕迹 东亚首次集中性、系统性出现象征性行为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濛溪河遗址还发现了在植物果实、动物骨骼以及石头上的各种刻痕,是东亚首次集中性、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反映了远古人类思维的复杂化。
记者看到,这些刻痕有长短不一的“X”形、不太工整的方格以及不太平整的线条。在一块不足3.5毫米的骨头上,出现的刻划条纹多达11道,线与线之间距离较近,排列规整。
郑喆轩介绍,骨头上的11道刻痕中,部分线条内部有二次发力点,而且骨头刻划一面并非完全平面,而是有一定弧度,因此和人类行为有关。此外,多枚橡果上也出现了刻痕,是全世界发现的最早植物刻痕,其中一枚橡果还出现穿孔,很可能是人为结果。在远古时代,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从自然界中攫取食物保证活下去。刻符的出现,或许与早期人类艺术的萌芽有关。
这些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还包括了用木头、动物骨头、特殊原料的石头制作各类工具。在濛溪河遗址,可以看到石器越来越小,因为远古人类手部越来越灵活,因此能抓小东西。此外,当时的人类也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硅化木来加工精细的工具。不仅如此,遗址还发现了多件国际罕见的木器,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工具体系。结合动植物等其他发现和利用证据,形成世界同期最复杂及系列国内国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集合,展现了东亚早期现代人意识及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看遗址意义 考古实证打破“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
众多的“首次”发现,为解决国际关键学术问题,尤其是东亚人起源演化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考古实证,尤其让“东亚现代人演化存在瓶颈期”的论调不攻自破。
据介绍,在人类起源演化的研究中,人类直接祖先现代人的起源存在“多地区起源说”和“晚近走出非洲说”。濛溪河遗址的出现,以丰富的遗存证明东亚人群并没有因为距今7.4万年前的极端气候而灭绝。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的石器属于硅质岩小石器工业,与东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说明东亚人群一直在这里生存演进。”
不仅如此,濛溪河遗址并非孤单存在。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浅丘地貌区,考古人员已调查确认了包含86个遗址点的濛溪河文化类型的遗址群,初步测年显示年代主体在距今10万至5万年,文化和濛溪河遗址高度一致。另外,还发现了多处距今3万至1万年的遗址,文化面貌与濛溪河也有较强的关联性,形成了东亚远古人类发展的完整脉络。综合来看,极端的气候变化并没有让本土人群灭绝,他们生存得很好,生产生活、技术能力、认识世界的深度都很强。这种演进与西方远古人类基本一致,填补了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发展的空白。
一组海报带你了解濛溪河遗址群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第一地点濛溪河遗址出土了大量动植物遗存,也保留了诸多复杂系统的人类象征性行为的痕迹,为今天了解人类起源演化中如何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等提供了丰富材料。一组海报,带你走进距今约8万年至6万年前濛溪河遗址先民的生活。
一份6万年前的川人“食谱”
封面新闻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AI+XR创意新闻短剧《今天吃点啥?一份六万年前四川人的“食谱”》,借助XR(扩展现实)、AI技术建构三维场景,以一位“穿越”的考古人的视角,还原东亚古人类生存生活的场景,带你了解远古人类探索世界留下的最原始记录。创意新闻短剧以一颗“神秘的花椒”为引,让考古队员“穿越”到濛溪河畔,接受“系统”布置的任务。
专家评价
王幼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遗址内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以及各类人类行为复杂化的相关材料,特别是象征性行为,提供了深入了解当时人类行为的证据。尤为重要的是,濛溪河遗址很难得地将各类遗存富集到了一个遗址内。濛溪河石器技术较为简单的面貌和中国传统的石核-石片技术传统保持一致,证明了当时东亚地区的人类存在连续演化。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处埋藏于地下被封存的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现场,可遇不可求;植物遗存对于分析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能力、方式认知,尤其对采集经济的研究、对水生资源的利用同样可遇不可求。这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非常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天然的科学实验室。
戴向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濛溪河遗址的丰富性和保护措施值得赞扬,微型博物馆的展示方式非常好,在国内属于一流水平。遗址存在一个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才会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栖居形态,与以往的认识相比,年代大幅度提前。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