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闻 >

扶贫“肥”了谁?揭秘农民扶贫资金的真正去向!

发布日期:2017-07-24 14:25|法治智库|中国乡镇网

       近期,相关文章《惊爆:经销商卖假化肥,最终获刑18年!被处罚400万!》在农资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笔者认为,海南扶贫肥事件是近年来扶贫肥问题频发的一次典型,本应该让贫困户得到实惠的扶贫肥正在走样,“扶贫肥到底‘肥’了谁?”是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针对海南的这次个案来说,笔者认为,农资经销商何某昭与陵水某某办公室时任主任梁某豪是最大受益者毋庸置疑,总数量达1892.35吨,总销售金额达645万元的扶贫肥(不合格产品)就这样一路畅通到了贫困户手中,保护伞必须够硬,这其中其他公职人员也从中获益也不是没有可能。其次,事件发展到这个地步,应该是发放给贫困户的扶贫肥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影响了农作物收成后一发不可收拾。
 
中央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贫困百姓急需扶贫,而有些官员,却把黑手伸向了扶贫领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扶贫官员的丑恶行径。
 
 
 
今年以来,中央纪委按照七次全会的部署,聚焦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继续开展多轮次、滚动式重点督办,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胆敢向扶贫款物伸手的问题。日前,中央纪委公开曝光了八起典型案例。分别是:
 
1.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原局长妥开祥虚报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问题。
 
2008年,妥开祥安排工作人员在采购肉牛时多报82头,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万元。2013-2014年,虚构培训事实,编造假的培训人员名单,虚开培训发票,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8万元;虚开加油票3.5万元。套取的资金用于其他支出。妥开祥受到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
 
2.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扶贫办、区财政局、赣榆农商银行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问题。
 
2012-2013年,连云港市赣榆区扶贫办、财政局、赣榆农商银行在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工作中,通过编造虚假贷款资料等方式,套取财政奖励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2073.04万元,赣榆农商银行获取1626.22万元,扶贫办获取312.77万元,财政局获取134.05万元。其中,扶贫办、赣榆农商银行分别使用11.1万元、71.3万元给职工发放奖金。(法治智库)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