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12-30 16:56|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admin
岳龙传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市场,农村融资产品和渠道日渐丰富。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融资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融资需求变化、信用环境未根本好转、民间融资不规范等,影响了农村融资效率。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当前的农村融资已不单单是办理贷款业务这么简单,还面临着一些由于农村形势、金融竞争形势变化带来的内外部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融资存在小额融资需求逐步减少、针对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信贷产品较少、贷款“担保难”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信用环境较差、民进融资不规范等难题,既有新问题,也有老问题。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随着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密集发展,“散客”将逐步集中,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经营为主的家庭农场主、涉农企业、农业示范园等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新的承贷主体,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五小水利”建设、现代种业、农业机化等领域将有更大的市场挖掘空间,与之相对应的的信贷服务产品应该应运而生。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应该包括对担保方式的创新,积极开办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农业生产设备抵押贷款等业务,进一步扩大抵质押范围,为农村客户融资提供更宽的渠道。
随着农村百姓对电商平台的认识,现在乡镇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网店经营主,对于这部分客户,农信社可以集中营销电子银行产品,开办“福农卡”或创新信贷产品,为他们量身打类似“贷记卡”功能的信贷产品,并将这些产品纳入零售业务集中营销范围,开展“一揽子”营销,方便其融资和支付结算。
农信社主要面对农村客户,可以建议协调当地政府采取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进一步解除农信社资金投向“三农”的后顾之忧。依托农业保险,降低“三农”贷款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金融机构通过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有效地提高借款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降低贷款风险。依托农业信贷保证保险,降低“三农”贷款的信用风险。